二龍喉街
二龍喉街,北始於士多鳥拜斯大馬路,南達松山隧道出口處。 該街名較早見載於1925年的街道名冊。葡文街名中的Fonte意為泉水,Inveja意為妒忌,合在一起,意為“嫉妒泉”,是昔日二龍喉街頭一口泉眼的名稱,又被譯作“二龍喉”。二龍喉曾是澳門重要的飲用水水源之一。該詞早在道光七年(1827年)奉令修撰的《香山縣下恭常都採訪冊》中已有記載:“大龍喉泉、二龍喉泉、小龍喉泉俱在東望洋山下右側,山水圍泉在西望洋寺下,皆水自石出,清冽甘美。” 為解決飲用水匱乏問題,賈沙拉總督指令工務局局長積極開發水源。經過實地勘測,局長開展了一系列深入挖掘工程,將幾處水脈集中匯流,大大增加了二龍喉的流量,由原來一刻鐘裝滿半小桶水,提高至兩分鐘即可裝滿一大桶,水質也非常清澈甘冽。二龍喉出水量是“植物群泉”(又被稱為大龍喉)和“堅固的水泉”的總和。因此,局長乃將二龍喉取名為“妒忌泉”。原因除了二龍喉出水量大外,還由於二龍喉的泉水是從一尊花崗岩羅馬人頭像的嘴唇中流出。可惜,後來由於山體泥沙不斷淤塞,妒忌泉的水源逐漸枯竭。1918年後廢棄不用,妒忌泉遺跡也隨之消失。妒忌泉的遺址大概位於今天松山隧道之高士德大馬路出口處附近。松山隧道於1990年11月建成通車,是澳門最長的隧道。 二龍喉街北邊沿線有二龍喉公園,曾被稱為土生葡人植物群、亞美打神父花園、兵頭花園、二龍喉花園和何東花園。
二龍喉花園中有一座美輪美奐的二龍喉宮,曾被用作澳門總督官邸。官邸遷離後,議事會於1918年開始申請在二龍喉宮創建兒童學校。1934年10月,兒童學校終於得以在二龍喉宮舊址上辦學。1942年改為今名魯彌士主教幼稚園。魯彌士,葡國人,於1920年11月20日至1940年12月11日,出任澳門主教,貢獻良多。後榮升為果亞總主教和樞機主教。他出生在葡萄牙亞速爾群島,仙逝於羅馬,享年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