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味基墳場歷史由來
1852年10月,鑑於聖保祿墳場已無地方再容納墓葬,澳門總督基馬良士下令通過募捐方式,在城牆外位於望德堂和塔石之間的一座小山崗上,選址興建聖味基墳場。1854年11月,墳場喪葬收費管理辦法公佈,聖味基墳場開始投入使用,專用於埋葬天主教信徒亡者。1875年,在墳場裏建成一座教堂,名為聖彌額爾小堂,正面朝向墳場大門。聖彌額爾小堂是目前澳門保存最好的古老建築物之一,外牆以綠、白為主色,窗戶均安裝彩色玻璃,教堂和墓碑相毗鄰,突顯出死亡亦蘊含着宗教意味。
墳場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辦法,實行收費制度,形成一種不同於華人的拜祭文化。一般澳門市民將聖味基墳場稱為舊西洋墳場,而位於美副將大馬路的望廈墳場則稱為新西洋墳場。每年11月2日的追思節,澳門政府都會在墳場舉行追思彌撒,紀念因公殉職的官員、公務員。另外,每年的3月14日是治安警察局紀念日,局方會在墳場內舉行已故軍事化人員追悼儀式,向已故的軍事化人員致送花圈。
與墳場鄰近之聖美基街、西墳馬路等街道都是由於此墳場而得名。西墳馬路為中區乃至南區通向舊區的重要幹道,大約在1869年,開始出現有關“西墳馬路”這街道名字的記載,是當時澳門城北牆外為數不多的被葡人標上名字的街道之一。聖美基街為望德堂坊中的主要道路之一,與美珊枝街、馬忌士街等貫通望德堂坊至水坑尾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