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喇土腰(關閘馬路)與關閘拱門
亞馬喇土腰,又名關閘馬路,北起關閘廣場,南到拱形馬路(關閘橫路),全長483米,寬6至10米不等。街道筆直,分爲北南兩段,從關閘廣場至菜園涌邊街與看台街交界處爲北段,長123米,此為行車道盡頭,車輛稀少;從此往南到三角花園為南段。1869年,爲紀念被華人刺殺的總督亞馬留(亦稱亞馬喇),該馬路被命名為亞馬喇土腰,街名刊載於當年7月26日出版的澳葡政府憲報。澳門原爲海上孤島,隨着泥沙堆積,與北面香山島之間逐漸形成一條狹窄沙堤,初時長10里,寬數丈,被稱爲“蓮花莖”,爲澳門通往中國內地的交通要道。萬曆二年(1574年),明朝政府在連接半島與香山縣的沙堤上興建中國城樓式關閘,作爲華夷之別和守衛門戶。1848年,亞馬留擅自從水坑尾門強行修築馬路,通往關閘,沿路平毁大批村民坟墓,激起龍田、望廈等村村民的極大憤慨。1849年8月22日黃昏,亞馬留在關閘附近被沈志亮(沈米)刺殺。沈志亮等人從關閘撤至內地,並割走亞馬留之獨臂與頭顱,以拜祭先人。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澳葡政府強行拆除中國關閘閘樓,北移另建現存凱旋門式大閘門,以關閘爲中葡之界。1952年7月,澳葡軍隊與中國邊防部隊曾在關閘一帶發生武裝衝突。1993年,澳葡政府恢復出入境邊檢,建成出入境驗證大樓。2004年,新邊檢大樓及關閘廣場建成,關閘拱門古蹟則獲保留,成為澳門與內地邊關歲月的見證。拱門門身刻着的“22 Agosto 1849”、“25 Agosto 1849”、“31 Outubro 1871”等年月日,分別是亞馬留被刺、葡軍進攻關閘與關閘拱門興建等與關閘相關的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