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的起源
新橋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面,顧名思義,此地曾有一道橋樑。從前的新橋,也就是新橋村,種有農田,有一道溪水由東望洋山東麓、今二龍喉公園附近的山泉匯集而成,村民俗稱溪水為鹹涌,向西流經渡船街附近,至大興街折向北,在街口附近流入濠江。澳門被稱為蓮花地,因澳門地形與蓮花相似,又有蓮島之稱,而鹹涌屬濠江之流,故被稱為蓮溪。為方便彼此往來,村民在今鏡湖馬路一帶搭建了一座木橋,後來因日久失修,多年後改建新橋,人們也習慣稱該處為新橋。新橋高拱如虹,橫跨鹹涌,舟楫可經橋下而過。
1863年,澳葡政府下令拆毀原居留地的界牆以及水坑尾、三巴和沙梨頭三座城門,將澳門地界擴展到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石牆街等五村,並將這些村莊數百家民居納入澳葡政府管治,在各村設馬路,釘門牌。至1913年6月,澳葡政府將蓮溪水道與新橋村的田地填平以建造房屋和道路。現時的新橋,建築物一般是建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五層高樓宇,建築密集低矮,空間格局略顯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