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岩的歷史由來
觀音岩又稱觀音巖,廟門外石匾為“觀音岩”,廟內立木牌為“觀音巖”,“岩”與“巖”字相通,可解作山洞、高峻的山崖。相傳是先有信眾在岩洞奉祀觀音,後再集資在洞外立廟,遮閉風雨,岩洞所在的巨石高聳險峻,較高處有“佛心”的題字。它雖然規模很小,但信眾不少。觀音岩正門有一對石刻楹聯:“靈岩觀自在,法雨證彌陀”,帶有佛教意味。在門額上方,刻有“同治辛未年仲冬吉立”字樣,同治辛未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距今已經一百多年。
廟內有碑,記載修廟之事。該廟建成後不久,同治十三年即遭風災摧毀,因此廟是在海邊,受損嚴重,兩年後再大規模重修,並立此碑。
廟內還有光緒朝古匾三幀,三幀均是光緒廿六年的文物,有“恩周覃海”、“慈雲再照”、“慈航永庇”,估計在光緒廿六年(1900年)該廟曾作重修。
觀音岩是構造比較特別的廟宇,廟體緊貼岩石,觀音神像置於石洞內,石上古榕婆娑根鬚綿密,垂入洞中,十分奇特。該廟近年曾作擴建,增設鄰側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