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林围,葡文名称Pátio do Espinho有尖角(Espinho)之 意,范围横跨高园街分成南北两段,以北一段从高园街向新胜 街斜落,被低矮围墙包围;以南一段则在旧城墙遗址与高园街之 间。茨林围为本澳硕果仅存的围村,村内有数条街巷,也有规模 不大的土地祠,具有非常丰富的围里生活风情。
地址:澳门茨林围
茨林围的由来与发展
茨林围是澳门历史悠久的围村,有近四百年历史,曾是居澳的日本天主教徒集居地,见证着圣保禄教堂(大三巴)的兴衰。根据王文达的《澳门掌故》记载,茨林围原是昔日澳门的庆盛坊,17世纪初,日本严禁信奉天主教,不少日本天主教徒为逃避政府捕杀,逃至澳门并在茨林围一带聚居,因为他们在围内种植马铃薯当粮食,便有了茨林围这个名称。1602年,耶稣会会士第三次重修圣保禄教堂,由于居住在茨林围的日本人多为建筑师和艺术家,而且人力物力非常便宜,故会士在修建教堂时雇用了围内不少日本人。至1835年,圣保禄教堂失火烧剩牌坊和背后少量土墙后,原先住在围内的日本人也离去。后来圣保禄教堂遗址的后半部份地段被用作扩展茨林围(现天主教艺术博物馆背后及以东北的一段),迁入的民众渐渐增多,并把斜坡段分筑成上、二、三、底四层列巷,住有近百户人家。上世纪40年代,大炮台山脚木屋区发生大火,灾民被安置到台山巴波沙坊,少部份则迁至茨林围。同时澳葡政府计划将大三巴一带划为旅游风景区,遂在茨林围上层修筑围墙作为屏障,并在围墙与大三巴之间开辟马路,命名为“高园街”(Rua de D. Belchior Carneiro),把茨林围分割成南北两段。 作为澳门现存唯一的围村,早前政府已将茨林围列入政府的文物保护清单,并视之为大三巴景区的重要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