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交石是明清遗老北望神州之处
螺丝山古称马交石山,它和从黑沙湾至嘉思栏的海边礁石、崖石,是明、清两代遗老、诗人近观海景、远望神州的地方。在澳门终生寓居的番禺籍画家、诗人张逸(1871-1942)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作的词《马交石感遇》就有“凤鸾飘泊景迁,那堪回首忆当年。”的身世感怀。
近代岭南三大诗人之一、广东镇平(今蕉岭)进士邱逢甲(1864-1912)的诗,描写在马交石山所见的海潮像身穿犀牛皮盔甲的军士在出阵作战,壮怀激烈:
覆路榕荫接海堤,望洋东转望洋西。
马蛟石上看潮立,十万军声战水犀。
顺德籍诗人黄棣华(1872-1955)于1926年批评当时澳葡政府将马交石山削成螺丝状,破坏天然石景:
山形削就作螺丝,石径纡回次第穿。
失却本来真面目,人工虽巧岂天然。
在螺丝山和马交石留下诗篇的诗人,还有晚清顺德旅澳诗人杨增晖、抗日战争期间避居澳门的香山人郑哲园和来自番禺的吴道镕、汪兆镛、商衍鎏,曾寄籍澳门的当代岭南杰出女学者、诗人冼玉清和女诗人崔瓦注、周佩贤(雪社社友)等亦有题诗纪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