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后期澳门填海造地
十九世纪中后期,澳葡政府为发展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的港口重整、淤滩填实以及取直海岸线等工程,新的街道因而形成,并逐步由原来稍显凌乱的呈有机生长分布演变为格网状。1864年,葡萄牙海军部的海外工务局制定了初步的《港口改善计划》。1869年,澳门工务局接手该工程,并开始了自妈阁庙至莲花茎的一系列淤滩填实和港口重整工程。1872年,工务局开始对红窗门以外、火船头街以内福隆新街一带填滩,工程包括取直海岸线,填壅了北湾“三塘”。1877年,澳葡当局对内港岸边十月初五日街以外的淤泥滩进行填海,填地工程竣工后开始建造带有骑楼的商业街区。1888年4月2日,工务局开始治理北湾内港,将沙梨头一带淤滩填平,筑成沙梨头海边街,并修筑了一道海堤,堤上兴建罅些喇提督大马路。1890年,澳葡当局通过训令建设了青洲地峡,把澳门半岛与青洲岛连接起来,并清理海边各种废物,治理内港淤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