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思欄馬路
加思欄馬路位於東望洋山東南麓,南端沿着一堵古老的城牆,與南灣大馬路相連。加思欄馬路的具體命名時間可以追索至1897至1905年之間。“加思欄”是葡語直譯,源自附近一座修道院。後來,“加思欄”被大家所接受,修道院旁的炮台取名為加思欄炮台,花園稱為加思欄花園,街道取名為加思欄馬路,兵營也叫作加思欄兵營。可惜該修道院在十九世紀中已被拆卸。
加思欄炮台及其兵營對澳門的防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其中該炮台在十七世紀擊退荷蘭艦隊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十九世紀初,澳葡政府在加思欄炮台旁,增設了士兵營房。1849年8月22日,澳門總督亞馬留被華人沈米等人刺殺身亡,引發了中葡北山嶺之戰。此次事件之後,澳葡政府為了加強防衛,準備擴建兵營。
1851年3月30日,經葡萄牙政府批准,澳葡政府拆除了聖方濟各修道院,在原址為駐軍修建了一所營房。1862年繼續在修道院舊址擴建守軍兵營,於1866年12月30日落成。1975年葡萄牙撤走駐守澳門的軍隊,加思欄兵營改為政府保安部辦公地。現為澳門保安部隊事務局辦公大樓、保安司司長辦公室及澳門保安部隊博物館所在地。
仁伯爵綜合醫院即“山頂醫院”,座落在加思欄馬路斜坡的北段。該醫院原為軍人醫院,於1874年1月6日落成,並舉行啟用儀式。醫院為哥特式建築風格,由著名建築師塞爾卡爾男爵小梅洛設計,落成後,成為澳門十九世紀後期最為有名的建築。1874年9月22日,醫院建築遭遇風災被破壞。事後,仁伯爵醫院斷斷續續經過多次改造和修整:1952年11月8日,拆除舊軍人醫院大樓;1953年6月10日,新醫院大樓落成,至1958年,全部改建完畢;1993年5月3日,更名為“仁伯爵綜合醫院”,人們則習慣稱為山頂醫院。
加思欄炮台腳下,曾是波光粼粼,浪花拍岸。1873年,修葺“十二月一日城牆”(即加思欄炮台古牆),在城牆靠海邊填出了一小片土地。1931年至1938年為南灣填海期,該工程由華人組成的申達置業公司承包,所填海面,正是加思欄炮台至政府合署大廈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