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市民認識小城的歷史文化,民政總署與旅遊學院學生會於今年三月至六月再次舉辦“漫步澳門街”文化步道路線設計比賽,邀請市民運用創意為本澳的街道、建築、景點設計文化步道路線,透過這項活動展現本土的歷史變遷、街區風情和人文情懷。是次比賽邀請到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學術總監林廣志、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理事長楊開荊、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博物館學生研究員協會顧問黃健威、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文化設施處處長呂志鵬擔任評審。比賽已於六月六日截止收件,參賽情況理想。
有別於去年,今次比賽分設公開組和學生組。凡就讀本澳中學的學生皆可參加學生組,而就讀本澳大專院校的學生或年滿十八歲並持有效澳門居民身份證之人士則可參加公開組。兩組均設冠軍、亞軍、季軍各一名以及優異獎五名,其中學生組再另設指導老師獎,以鼓勵師生通力合作,寓學習於競賽中。
為加深公眾對比賽的認識,並更好地掌握路線設計的技巧,在參賽作品徵集期間,民署曾假旅遊學院啟思樓舉行“漫步澳門街”文化步道路線設計比賽工作坊,有多位市民報名參與,由民署研究人員帶領參加者以小組形式構思和創作文化步道路線。在構思和創作的過程中,參加者均把握寶貴機會,踴躍向研究人員查詢不同路線的可行性,以及路線設計的注意事項。此外,作為工作坊的另一亮點,各組參加者匯報心中的文化步道路線,主題包括祖國情懷、茶文化、宗教等,民署研究人員協助參加者進一步完善路線規劃。
是次比賽兩個組別的參賽作品均各具特色,路線主題多元化,創作元素遍及圍里風貌、灣畔情懷、戲院遺跡、西方藝術、殖民管治、建築美學、天然奇石、宗教崇拜、北區尋秘等,相較於去年,今年的參賽作品在選題上更顯創新,涉獵的範圍也更廣。經過初步評選後,評審團已分別於兩個組別各挑選出十份參賽作品進入最終遴選。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學生組:
作品名稱 |
作者 |
所屬學校 |
指導老師 |
新橋懷古 |
郭倩茹、王悅琪、 雷君瑤、梁翠瑤 |
東南學校 (中學部) |
傅江濤、 唐志光 |
何處望神州? |
蕭珮賢、 岑家洪、洪俊彥 |
東南學校 (中學部) |
傅江濤、 唐志光 |
識"教"識食澳門遊 |
葉淑婷、唐泳珊、 李錦恩、陳靜雯 |
培華中學 |
黃俏戈 |
“飲”“食”的傳承 |
馬詠盈、 陳清深、謝樂敏 |
化地瑪聖母 女子學校 |
甘秀芳 |
影視尋蹤 |
梁惠美、歐陽詩雯、 鄭雅詩、楊懿行 |
化地瑪聖母 女子學校 |
甘秀芳 |
北區大發現 |
尤沛琳、 余敏琳、劉詩敏 |
化地瑪聖母 女子學校 |
甘秀芳 |
尋石記 |
鄧煒菁 |
化地瑪聖母 女子學校 |
甘秀芳 |
走進時光隧道 |
梁曉盈、梁子悠 |
培正中學 |
鍾子程 |
光影鹽灣 |
林曉彤、 林浩榮、羅兆峰 |
培正中學 |
譚達賢 |
北區遊踪 |
許慧琳、黃永嫻、 張志聰、戴俊傑 |
菜農子弟學校 |
歐陽國健 |
公開組:
作品名稱 |
作者 |
圍里生活風情 |
唐顯榮、唐芯娜 |
走繪西方宗教建築之美 |
陳嘉業 |
澳門港 |
鄭嘉敏 |
戲院光影 |
鄭嘉儀、周嘉豪、陳惠珠 |
漫食澳門 |
馮子揚、蘇曉桐 |
葡萄牙在氹仔的殖民與管治 |
莫經綸、羅苑琪 |
尋找澳督的歲月印記 |
陳樂瑜 |
當海岸遇上漁村 |
李偉傑、馮思恆、麥潔茵 |
騎樓築跡 |
勞加裕、劉芷蕎、李俊飛 |
歲暮百年 耶穌會 |
黃嘉輝、李健恆、何浚豪、區煥東 |
獲挑選的參賽者將有專人以電話通知,並將於今年七月下旬向評審團作不多於十分鐘的作品匯報,向評審深入介紹其參賽作品,並由評審點評,以進一步完善整體路線規劃。最終評選結果將於今年九月公佈。此外,為進一步向市民和遊客推廣全新的文化步道路線,民署亦計劃為有潛質的作品出版導賞小冊子和製作相關紀念品,以豐富本土的文化旅遊資源。查詢可於辦公時間內致電8988 4000或8394 3776。